Latest Posts

  • AI × 幣圈快訊

    中國發布AI全球行動計畫:投資者策略與風險管理

    背景:中美人工智慧競賽升溫 近年來,人工智慧(AI)成為全球科技競賽的關鍵領域。美國率先發布AI執行計畫,深化研發與監管,緊接著中國也在數日後推出全球行動計畫,宣示要在AI政策、標準和技術落地方面加速布局。 對你來說,了解兩大經濟體的政策方向,能掌握未來產業投資脈動,也有助於預判市場風險。 中國AI全球行動計畫重點 中國政府的行動計畫主要聚焦三大領域: 技術研發:強化基礎演算法、芯片與資料平台的協同創新。 監管規範:完善AI安全、隱私與倫理指引,避免技術濫用。 國際合作:參與全球標準制定,與其他國家共享研究成果。 這些重點直接影響相關科技公司的長期發展,也可能重塑產業鏈供應結構。 國際合作與技術標準 行動計畫中強調,要推動多邊對話,並參與ISO/IEC等國際標準組織的工作。對投資者而言,具備高度國際認可的產品和服務,往往更能獲得跨國訂單和資金青睞。 若廠商只聚焦國內市場,可能錯失海外擴張機會。你可以觀察上市公司在國際標準方面的布局,作為篩選標的的條件之一。 美中AI政策比較 美國計畫在AI研發經費、人才培育與國防應用上投入重金,中國則更注重「產教融合」與「地方試點」。兩者在研發方向與資金來源上有所不同: 美國:私人資本驅動、聯邦政府補助。 中國:政府主導、產業園區集群。 了解這些差異後,你能更準確地評估標的企業的資金結構與政策風險。 對科技股的影響 此波政策消息釋出後,市場對AI題材相關個股出現分歧行情。一些芯片製造商與雲端運算服務商股價走強,因為它們符合政策支持重點;而部分技術儲備不足的小型創企,則面臨融資困難。 你可以留意產業鏈上中游的機會,例如具有先進製程的芯片企業,或在資料中心建設和運維方面有技術優勢的公司。 投資機會與產業關鍵 從政策文件中,我們歸納出三大投資主題: AI芯片與硬體:先進製程、異構計算平台成為市場焦點。 資料與演算法:大數據平台、AI訓練框架擁有長期壁壘。 垂直應用:醫療、金融、製造等領域的細分場景加速落地。 根據自身風險承受度,挑選具備政策加持、技術實力和商業模式的標的,並以保守倉位布局。 風險管理:保守也能活得久 在快速變動的政策環境下,風險管理至關重要。我們建議: 分散配置:不要把資金集中在單一細分領域或個股。 逐步加碼:先觀察政策落地與財報表現,再分批投入。 設定停損:避免一次性重倉帶來的巨大虧損。 記住,「保守也能活得久」是長期投資的核心理念。 常見操作錯誤提醒 在實戰中,有兩種錯誤需要特別注意: 追高概念股:看見政策口號就猛買,往往會被短期利好洗掉。 忽略基本面:一味跟風AI題材,卻不檢視財務指標與現金流。 這些錯誤常導致股價高位套牢,投資人必須時刻保持警惕。 新手交易策略建議 如果你剛入門,以下三步驟能幫助你開始: 資訊收集:訂閱政策解讀與產業分析報告。 模擬交易:先用虛擬帳戶練習下單與風控。 小額試水:以總資金的10%-20%作為首筆投入,實戰檢驗策略。 隨著經驗累積,再逐步提升資金配置比重。 結論:謹慎布局與長期觀察 中國發布的AI全球行動計畫,既是國家戰略,也是投資機會與挑戰並存的轉折點。對你而言,關鍵在於選擇具備技術實力、政策加持與國際視野的標的,並以保守、分散的方式進行布局。 最後,祝你在AI浪潮中,透過理性分析與風險管理,達成長期穩健的投資目標。 邀請連結:https://www.okx.com/join?channelId=16662481

  • AI × 幣圈快訊

    從Robotaxis到火箭:ARK兩檔ETF如何再創高峰?

    ETF績優排名:從Robotaxis到火箭 去年第二季,Morningstar將ARK的兩檔主打主題型ETF評為最佳表現之一,分別涵蓋自動駕駛(Robotaxis)與商業太空探索(Rockets)。這波行情讓許多投資人看見主題趨勢的魅力,也讓我們開始關注ARK如何在未來持續布局。你是否想了解,這兩檔ETF在現在的定位與操作策略為何? Ark Invest的Brett Winton:績效再創高峰 Brett Winton作為ARK Invest的研究主管,過去成功預見多項創新趨勢。他如何在第二季再度助攻兩檔ETF奪冠?主要靠: 深入資料分析:利用大數據與AI模型,找出成長動能強勁的標的。 主題聚焦:鎖定機器人、自動駕駛與太空探索三大領域。 動態調整:根據市況調整持倉比例,波段操作兼顧長期趨勢。 這套方法並非一日煉成,而是長期研究與驗證的成果。接下來,我們將拆解兩檔ETF的核心布局。 兩檔ETF的核心布局 ARK旗下代表性ETF包含: ARK Autonomous Technology & Robotics ETF (ARKQ):聚焦自動駕駛、智慧機器人與自動化製造。 ARK Space Exploration & Innovation ETF (ARKX):布局商業太空發射、衛星通訊與新一代火箭技術。 兩檔ETF共同特色在於主題鮮明、持股集中,通常前十大持股就佔比超過50%。投資人可藉此一次掌握整個生態系的龍頭公司。 產業趨勢解析:自動駕駛與太空探索 從產業面來看: 自動駕駛:晶片與感測器成本下降、5G通訊建設成熟,加速商用落地。 太空探索:衛星通訊需求爆發、火箭發射成本降低,催生更多商業應用。 這兩大趨勢均屬長線賽道,但在波動行情中也可能出現短期回檔。了解技術、政策與需求端變化,才能更精準把握進出時機。 投資策略:如何順勢而為 對新手而言,可考慮以下策略: 定期定額:攤平成本,減少單一時間點買入的風險。 分批進場:將資金分成3~5份,依照技術指標或消息面分階段買入。 設定停損:一旦跌破關鍵價位(如10%~15%),果斷出場。 這些做法可在動盪的市場中維持紀律,落實「保守也能活得久」的投資核心。 技術分析:基本面與指標應用 想掌握買賣時機,技術分析是有力輔助: 移動平均線:觀察5日、20日與60日均線黃金交叉或死亡交叉。 相對強弱指標(RSI):當RSI超過70為超買、低於30為超賣。 成交量變化:大幅放量突破或急跌,通常代表趨勢反轉訊號。 然而,指標並非萬靈丹,需要搭配產業消息與財務數據一起研判。 風險管控:保守也能活得久 即使是成長型ETF,也存在下列風險: 高波動性:市場情緒劇烈波動時,價格起伏可能超過20%。 政策風險:政府對自動駕駛或太空軍事化的限制。…

  • AI × 幣圈快訊

    Capital One收購Discover後的技術分析與長期投資策略

    了解Capital One與Discover的牽手背景 2023年底,Capital One宣布以約強勁現金流與品牌價值收購Discover。這項交易不僅擴大信用卡版圖,也賦予Capital One更多在個人金融服務的競爭優勢。作為新手,你或許好奇:這筆交易對個股走勢有何影響?為什麼市場給予正面回應? 在這裡,我們用淺白比喻:將Capital One比作成長中的樹苗,收購Discover就像引入一盆養分豐富的植物土壤,為未來茁壯提供更多可能。 收購Discover的戰略意義 強化市場佔有率:Discover過去在學生和旅遊族群頗受歡迎,能補足Capital One在細分市場的不足。 信用卡組合多元化 跨境支付與旅遊獎勵加乘 風險分散與客群拓展 這箇中價值短期或許難以完全反映在季度盈餘上,但從長期佈局來看,無疑是重要的里程碑。 短期季度數據的解讀難點 當季財報往往包含一次性整合成本、軟體系統重組支出等雜項開銷,使得盈利表現乍看下不甚亮眼。對新手而言,最常犯的錯是: 過度聚焦單季EPS(每股盈餘),忽略整合後的長期成效 把前後可比基準搞混,誤以為收益下滑代表基本面惡化 因此,我們要學會用「估值分離法」,將一次性成本與核心業務回報分開估算,才能更客觀地判斷走勢。 技術分析在投資決策中的角色 許多人誤以為技術分析只是畫一些支撐線、壓力線,事實上它在風險控管與買賣時機判斷中,同樣扮演關鍵角色。 趨勢線:辨識股價上升或下跌的主要趨勢 移動平均線(MA):觀察短期與中長期均線的交叉訊號 成交量:配合價格變化確認買賣力量 在Capital One走勢中,若發現股價連續突破200日均線,伴隨成交量放大,往往意味長線買盤開始進駐。 長期投資視角:Discover帶來的潛在優勢 收購Discover後,Capital One將在以下領域受惠: 跨境支付手續費收入增長 高成長族群的信用卡使用率提升 客戶黏著度與附加價值服務擴大 用一個生活化比喻來說,這就像在主餐外,多上一道精緻小菜,總體營養更均衡,滿足度更高。 風險管理:保守策略的實踐 長期投資不等於「只買不管」。你需要設置以下機制: 停損點:若股價跌破某條趨勢線或關鍵支撐,果斷減碼 資金配置:單一標的不超過總資金的20% 定期檢視:每季至少檢視一次基本面與技術面變化 這樣的保守策略,能讓你在市場波動中保持彈性,而非一味追高或恐慌拋售。 操作錯誤案例提醒 下面兩個常見錯誤,特別容易讓新手栽跟斗: 過度追漲:看到股價上漲就跟進,卻未設停損,結果在整理期痛失利潤 忽略消息面:收購消息已公布,但不看財報和技術指標,就盲目加倉 這些錯誤多半源自情緒化操作,務必要保持冷靜,依照事先制定的規則執行。 如何在圖表中尋找買入時機 以下三個步驟,助你更有條理地使用技術分析: 確認中長期趨勢:先看200日與50日均線,確定趨勢方向 尋找回調支撐:待股價回踩至重要均線或趨勢線時關注成交量 訊號確認後進場:若出現高量突破且沒有賣壓,則可分批進場 記得分批布局,以免一次投入而面臨過大波動風險。…

  • AI × 幣圈快訊

    中國科技人才的國際崛起:以Lovart為例看機遇與投資策略

    引言:中國科技人才的全球突破 近年來,中國科技人才不再只是國內市場的主力,而是憑藉深厚的技術實力與敏銳的市場嗅覺,迅速走向世界舞台。從手機應用到人工智慧工具,一個個創新產品正在改變全球用戶的使用習慣。 本文將以剛推出的 AI 設計工具Lovart為案例,解析中國團隊如何在國際市場獲得關注,並提供你在投資過程中的策略與風險提醒。 中國科技人才崛起的背景與動因 在過去十年,中國政府大力推動創新與研發,累積了豐厚的資源與人才儲備。加上教育體制改革、國際交流增多,形成了強大的科創生態。 企業面對全球競爭,不得不重視技術研發與產品差異化。而人才流動的頻繁,使得更多精英具備國際視野,能夠掌握前沿技術。 國際化視野:從技術到產品化的關鍵 具備技術能力只是第一步,能否在全球推廣,還要考量以下幾點: 使用者需求研究:不同市場對功能與體驗的要求各異。 本地化策略:語言、文化與法規的適配。 生態系整合:與國際平台或工具的兼容。 當中國團隊在這些方面做足功課,就能迅速打開海外市場。 案例剖析:Lovart 的誕生與團隊背景 Lovart 是一款 AI 設計工具,由前 CapCut 中國區負責人與新銳工程師組成的團隊打造。CapCut本身在全球擁有數億用戶,團隊成員深諳影像編輯與產品推廣。 他們結合了影像生成、智能排版與雲端協作功能,用更簡單的操作界面,以「人人都能輕鬆設計」為核心理念,迅速吸引用戶。 核心技術能力:AI + 設計的結合 Lovart 的技術優勢主要來自: 基於 Transformer 架構的圖像生成模型,能自動完成構圖和風格遷移。 智能排版演算法,根據內容自動調整版面、字體與顏色配比。 雲端協作引擎,支援多人實時編輯與版本管理。 這些技術不僅降低了專業門檻,也大幅提升了設計效率。 跨界協作與生態系打造 要在國際市場立足,Lovart 團隊不單打獨鬥,而是選擇與以下夥伴合作: 海外設計教育機構:提供教學與認證,擴展品牌信任度。 全球雲端平台:加速部署並確保數據合規安全。 社群生態:透過設計師挑戰賽、線上教室等方式,持續累積活躍用戶。 生態系的健全,能為用戶帶來更多黏著度與成長動能。 投資機會與風險評估 作為投資者,你可以從以下角度進行分析: 市場規模:全球設計軟體市場正以 10% 以上年增率成長。 競爭格局:對標 Canva、Adobe Express 等,Lovart…

  • AI × 幣圈快訊

    Bessent:鮑威爾無需下台,但應進行內部檢討——投資新手的觀察與解析

    1. 事件背景與最新動態 近期,面對川普政府一連串的批評聲浪,聯準會(Fed)主席鮑威爾依然無意辭職。投資銀行Bessent認為,鮑威爾無需下台,但應進行內部檢討。你可能會問:這場風波對市場有什麼影響?我們先從事件本身的來龍去脈說起。 在過去數週,特朗普政府對Fed的貨幣政策頻頻放話,指責政策過於寬鬆,並暗示可能干預聯準會決策。鮑威爾的立場則仍以維持政策獨立為主,並未表態要提前離職。 2. 為何川普政府猛烈抨擊鮑威爾? 了解背後動機,有助於掌握政策風向。 貨幣政策不符期望:川普欲看到更積極的降息,以刺激經濟成長。 貿易戰壓力:美中貿易摩擦使經濟不確定性增加,行政層對聯準會寄望過高。 政治角力:在大選將近之際,藉批評聯準會展現強硬形象。 於是,鮑威爾成為批評箭靶,但是否真的需辭職?Bessent給出不同答案。 3. Bessent觀點:不需辭職,需內部檢討 投資銀行Bessent指出,鮑威爾作為獨立機構的領導者,沒有明確違反法令或規範,並不需要下台。但為了回應外部質疑,強化組織信任度,建議正規化一次內部檢討。 這樣的建議看似折衷,卻能兼顧聯準會的獨立性和政府的監督期待。你可能會想:內部檢討到底能達到什麼效果? 4. 內部檢討的目的與重點 內部檢討並非演戲,而是一次系統化流程檢驗,核心目的有三: 流程合規性:確保決策符合《聯邦儲備法》及既定程序。 溝通透明度:審視與政府、國會及公眾的資訊交流機制。 風險評估:評估降息或升息決策對金融市場的潛在衝擊。 透過上述步驟,聯準會可釐清內外部誤解,並加強組織公信力。 5. 對市場的潛在影響 看到這裡,你或許在想:這對股市、債市和匯市有何啟示? 股市波動:短期或因不確定性增高出現震盪,但若檢討結果導向更透明的決策框架,中長期可降低市場恐慌。 債券收益率:若維持寬鬆立場,利率預期將持續偏低;檢討完成後,若顯示決策無誤,可能助於穩定收益率曲線。 美元匯率:若聯準會重申政策獨立性,美元可能走強;若讓步於政治壓力,美元或遭到市場質疑。 6. 投資者應如何因應? 面對政策紛爭,你可以採取以下保守策略: 分散風險:不要集中持股單一板塊,可適度加碼公用事業和日常消費股。 階段布局:切勿一次進場,利用技術指標如移動平均線與RSI確認趨勢後分批買賣。 留意消息面:追蹤Fed官員、政府聲明和WIR報告,及時調整倉位。 保守的態度不代表放棄機會,而是尋找持久穩定的收益路徑。 7. 結合技術分析的核心思路 在政策面之外,技術分析可協助你找出最佳進出點。以下兩個觀念不可忽略: 趨勢線與支撐壓力:觀察長短期趨勢線交叉,若價格站上關鍵壓力位,意味多頭或將接棒。 成交量配合:政策消息釋出時,若伴隨明顯放量,驗證行情延續的可能性較高;若量能平淡,則需謹慎。 8. 操作錯誤的兩個真實案例提醒 在市場波動中,初學者常犯以下錯誤: 過度追漲:某投資者見鮑威爾立場強硬,急於追高美股科技股,卻未布局停損點,最終在回檔時遭遇重大損失。 完全避險:另一位投資者因害怕政治干預,將資金全數撤出股市,結果錯過政策明朗後的反彈行情,收益顯著落後大盤。 以上例子提醒你:保守並不等於觀望,而是透過風險管理與策略分配,才能長期存活並獲利。 9. 小結:保守也能活得久 面對Fed主席與政府間的角力,你不必驚慌失措。Bessent建議的內部檢討,有助於政策還原理性面;作為投資者,你只要掌握以下核心理念: 保守布局:維持資產分散與風險控管。…

  • AI × 幣圈快訊

    特朗普放棄解僱鮑威爾:從技術分析角度看市場波動與策略應對

    市場背景:特朗普對鮑威爾的批評與聯準會預期 近日,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放話,指責聯準會主席鮑威爾在升息速度上動作「太慢」,並公開表示「他很快就會下台」。然而,隨著經濟數據與通膨壓力增溫,鮑威爾暫時不會被解職,這種口水戰對市場情緒產生短線影響。 你或許好奇,這樣的政治消息究竟如何與技術分析掛鉤?簡單來說,當重大新聞引發價格劇烈波動時,技術線圖上的關鍵形態與指標更容易出現錯誤信號。了解背景,才能更務實地操作。 技術分析基礎:趨勢、支撐與壓力 在技術分析中,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趨勢。判斷趨勢方向後,你才有機會順勢而為。常見的趨勢分為上升、下降與盤整三種。 除了趨勢,還要鎖定支撐與壓力位。支撐是價格下跌時容易止跌回升的位置;壓力則是上漲時常遭遇賣壓的區域。這些關鍵點位有助於你設定進出場。 新聞事件如何影響技術面 政治或經濟消息往往刺激情緒交易,使技術指標出現「假突破」。例如,特朗普的言論若引發短線大漲,K 線可能越過壓力位,但成交量並未同步放大,這時就要警惕。 遇到夾雜消息時,建議把時間架構拉長:若你原本看日線,可同時參考周線或月線,減少短線雜訊干擾。 K 線形態在政治消息干擾下的解讀 K 線形態是一種直觀的價格圖形語言,常見有吞沒形態、十字星、曙光初現等。當消息面干擾強烈時,這些形態更容易出現假訊號。 吞沒形態:通常暗示反轉,但若伴隨量能萎縮,可信度大幅下降。 十字星:表示多空拉鋸,消息面強弱不明時意義有限。 面對假信號,你可透過多重時框或成交量確認,降低誤判風險。 移動平均線與多空分歧 移動平均線(MA)是最常用的順勢工具。短期與長期 MA 的交叉能提示趨勢轉變,但在消息突襲時,可能快速衝高或急挫形成「黃金交叉」或「死亡交叉」假象。 為了避免誤判,可以採用多重平均線,比如 20、50、200 週期,並搭配 MACD、RSI 等震盪指標,多指標共振時再行動。 成交量分析:驗證消息影響 成交量是價格波動的動能指標。一般而言,有效突破需要量價配合:放量上漲而非放量下挫。 如果你看到因特朗普評論帶動的上漲,卻是成交量萎縮,就要警惕「V 形反轉」的高機率出現。可以設定量能閾值,低於該值則暫不布局。 風險管理:保守也能活得久 保守交易的核心是在多次小幅度獲利中累積成長。風險管理要點: 每筆交易風險不超過帳戶 1%~2%。 始終設定停損,並嚴格執行。 任何新聞干擾時可考慮縮減倉位。 正如老話所說:「保守也能活得久。」在不確定性高的時期,停損與倉位控管更顯重要。 常見操作錯誤示例 以下兩個錯誤案例,提醒你別踩雷: 盲目追高:某交易者見因總統言論大漲,就全倉買入,結果隔日跳空長黑,資金快速回吐。 過度加碼:在短期止跌反彈後,未設停損不停利,消息面再度轉空時損失擴大。 這些都是典型因忽略技術指標與風控規則而發生的教訓。 保守策略實踐步驟 要建立符合保守理念的交易流程,可以依照下列步驟: 確定長期趨勢:週線多頭時,偏空消息干擾相對可控。 鎖定關鍵價位:支撐與壓力同時配合成交量確認。 設定入場與出場:先訂停損,再設目標價位。 分批布局:避免一次全倉或一股腦出場。 如此,你能在不明朗的消息周期裡,依舊保有勝算。 結論與後續觀察…

  • AI × 幣圈快訊

    Goldman Sachs與BNY攜手:解密7.1兆美元貨幣市場數位代幣化投資

    什麼是數位代幣化? 在傳統金融體系中,投資往往需要透過中央化平台或中介機構進行資產登記與交易。數位代幣化(Digital Tokenization)則是運用區塊鏈技術,將實體或金融資產,如不動產、債券、貨幣市場基金,轉換成可在分散式帳本上流通的數位代幣。 舉例來說,一份貨幣市場基金的持有權,可以透過智能合約(Smart Contract)映射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代幣,並記錄在鏈上,確保透明度與不可竄改性。 這樣的技術不僅降低了中介成本,還能加快交易結算速度,並以程式化方式管理複雜的合規流程。 傳統貨幣市場的挑戰 全球貨幣市場規模達7.1兆美元,但仍面臨: 結算流程冗長:清算、交割與審核可能需要數天時間。 中介費用高昂:銀行、券商與托管機構等多層收費。 資料孤島:各方紀錄分散,易產生對帳差異與錯誤。 對於投資新手來說,這些環節往往更不透明,也增加了操作門檻與潛在風險。 Goldman Sachs 與 BNY 的合作願景 近期,Goldman Sachs與纽约梅隆银行(BNY Mellon)宣布攜手,透過Goldman打造的區塊鏈平台,將BNY的客戶資金映射為數位代幣,實現貨幣市場基金持有權的鏈上登記。 這次合作背後有三大核心目標: 提升投資流程效率:從傳統T+2結算,縮減至24小時內完成交割。 強化風險管控:以智能合約自動執行合規審核與收益分配,降低人為錯漏。 擴大全球市場接觸:藉由區塊鏈無國界特性,吸引更多海外機構與高淨值客戶。 對於想保守布局、穩健獲利的你而言,這代表未來投資門檻將更低,操作體驗也更友善。 數位代幣記錄所有權的運作原理 了解運作原理,能幫助你更安心地參與新型投資工具。整體流程可分為三大步驟: 資產映射(Token Minting):BNY將客戶資金投入貨幣市場基金後,向Goldman的區塊鏈平台請求生成等值代幣。 鏈上登記:平台以不可竄改的交易記錄,註冊代幣的持有人資訊、數量與時間戳記。 交易與結算:你若想買賣代幣,只需在平台內發起指令,即可透過智能合約完成交割與清算。 其中,智能合約相當於一個自動化規範系統,內建合規規則與收益分配條款,能確保每一筆交易都符合監管要求。 投資者如何透過區塊鏈平台參與 想加入這場數位代幣化革命?步驟不複雜: 註冊平台帳戶:依照KYC(了解你的客戶)流程,提交身份與合規文件。 充值與分配:將法幣或加密資產轉入平台錢包,換取對應的貨幣市場基金代幣。 操作買賣:透過平台界面或API呼叫,提交買入、賣出指令。 退出與贖回:將代幣轉回基金份額,經過智能合約清算後,贖回現金至你的銀行帳戶。 整體流程可視為「數位化背書+自動化契約執行」,有效降低人工作業成本與錯誤機率。 實務操作步驟與注意事項 為了讓你更快上手,以下提供具體操作指南: 選擇適合的錢包地址:務必確認平台支援的區塊鏈網路和錢包標準(如ERC-20)。 審核合規條款:閱讀基金發行白皮書與平台使用條款,重點關注手續費、鎖定期與流動性風險。 小額測試交易:第一次買入或贖回前,可先做少量實測,確保資金流轉正常。 設置警示機制:利用平台提供的通知功能,隨時掌握交易狀態與收益分配。 透過這些步驟,你可以在保守又可長期應用的前提下,逐步累積操作經驗。 常見錯誤範例與風險提醒 即使是成熟的平台,也可能因操作不慎導致損失。以下是兩個常見錯誤範例: 錢包地址填寫錯誤:直接將代幣寄到錯誤地址,難以追回資金。 忽略鎖定期限制:誤判基金贖回時間,導致臨時資金流動性不足。…